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 趙宇)12月12日,第三屆“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全國學術研討會暨“恩格斯思想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政法大學主辦,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和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基地承辦。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來自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重要學刊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胡明在致辭中指出,雖然恩格斯自謙為“第二小提琴手”,但其偉大貢獻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實踐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論斷的正確性,本次論壇將為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貢獻力量。
開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兼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高浣月主持。她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學術研討會作為學界同仁交流互鑒的平臺,旨在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有機融合。此次論壇力求多方位呈現學術觀點、深層次激發智慧火花,進一步推動法治中國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發展。
上午主題報告分兩個環節進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新以“論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重大貢獻”為題,認為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礎,應采取科學態度,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南京大學教授胡大平以“作為科學家的恩格斯對法學建設的意義”為題,認為恩格斯相較于馬克思,表現出更強的科學自覺意識。北京大學教授聶錦芳以“恩格斯的資本批判及其當代價值”為題,探討了恩格斯對馬克思《資本論》手稿的整理問題,認為應對恩格斯整理《資本論》的態度表示敬意,但也要正視其在整理過程中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必須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并彰顯全球視野。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喻中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創世紀’——重新理解《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為題,追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創世紀”來源。西北政法大學教授李其瑞以“恩格斯對法學世界觀的批判與超越”為題,講述法學世界觀的雙重含義,敘述了法學世界觀的源起和特征,強調恩格斯的三大法學批判及其對法學世界觀的超越。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楊志以“馬克思法哲學溯源”為題,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角度對馬克思法哲學進行溯源,強調其當代啟示和價值。
上午主題報告環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秀華、孫美堂分別進行評議。
下午主題報告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強乃社以《恩格斯與城市權》為題,對當今城市發展中的農民工發展和城市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黑龍江大學教授姜海波以《恩格斯法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為題,闡述了恩格斯在法哲學中所探討的問題與價值。北京大學研究員宋朝龍以《資本邏輯中形式公平的發展和自否定》為題,分析了美國權力觀念下的個體性和契約性問題,分析了馬克思形式自由背后的物質利益問題。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邱昭繼以《法官職業道德的批判與重構—基于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考察》為題,通過法官為人民服務、法官的福利審判權和理性裁量三個方面的分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法官職業道德的建設提供借鑒。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姚遠以《歷史唯物主義法學原理中的“建筑隱喻”》為題,分析了馬克思對隱喻的使用、恩格斯通過物理隱喻對馬克思建筑隱喻的補充,從而回應經濟決定論。湘潭大學副教授劉建湘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譯本中 “憲法”術語翻譯考據》為題,闡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憲法觀,以及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憲法批判。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段志義以《馬克思法治思想與馬克思人的屬性、人的價值思想關系探究》為題,指出人性的發展形態決定了法的發展形態。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趙海全以《黨內法規話語體系建構的邏輯理路與實踐》為題作報告,以話語體系的功能定位為邏輯起點,闡述了協調黨內法規話語表達的基本準則。
下午主題報告中,吉林大學教授吳宏政、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志強分別進行評議。
閉幕式上,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邰麗華致辭。與會者表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探討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的重大而緊密的關系,有助于更好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基礎和實踐意義,對開拓法治中國建設的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