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郭兆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告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我們怎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系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目標。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從歷史與本質兩個層面來認識:從歷史上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在漁獵文明階段,人類主要從生態環境獲得生存的需要;在農業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利用自然,從自然獲取資源以支撐自身發展,人類逐步學會欣賞自然的美麗;在工業文明初期階段,人類自認為已凌駕于自然之上,大幅從自然攫取資源,把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自然的美麗正在褪色,生態環境惡化致使不適合人類生存;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征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此時人類開始覺醒并修復自然,治理污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人與自然的關系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生態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我們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做了反復論述: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為了自身的發展,人類一直在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變換;同時,為了有效率地實現這種變換,人類也一直在不斷地設計和創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會組織形式。社會本質上是人類生存、發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環境,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盡管在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充滿了劫掠、殺戮、暴力、強權、野蠻、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指出,人類還是在這條道路上不畏艱難地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為人類本身的和解開辟道路。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國的古人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實就是講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這些都是講要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通過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所換取的,侵占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導致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巨大破壞,遺留給全球嚴重的后果。
現代化進程最早發軔于18世紀中期的西方國家。經過200年左右的發展進程,西方國家確實實現“現代化”了,他們不僅有能力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做了人類世界的主宰,而且也有能力“上天入地”做自然世界的主人。
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與此同時他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自然的報復:上個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對生態環境和公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其中,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先后導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紅眼病。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發的短短幾天內,致死人數高達4000,隨后2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連續發生多達12次嚴重的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因工廠把含有甲基汞的廢水直接排放到水俁灣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魚和貝類后患上極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脅者多達2萬人。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對這些狀況作了詳細描述。
因此,中國式的現代化不可能也不會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老路,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
(四)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是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搞清楚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應當在哪些界限內進行。這就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哪些區域空間是發展城鎮化、工業化的,哪些區域空間是振興鄉村的,哪些區域空間就是保護生態的。還要搞清楚我國生態環境還可以容納、清理多大規模的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排放什么時候能達到拐點而開始下降,各種污染物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相互間又是怎樣影響的。
二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就要公平分配好生態產品,讓老百姓公平地享有生態產品,公平地獲得綠水青山所帶來的金山銀山,進而實現全體老百姓的共同富裕。這就是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讓資源輸出而導致生態環境受損的地方、讓守住綠水青山但沒有獲得金山銀山的地方、讓為了治理環境花了大把金錢的地方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此外還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一方面是滿足農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也不僅僅是關乎農村人口的美好生活,也關系到我們城鎮人口的美好生活。
三是構建政府與市場協同運行機制,這幾年我們在政府的監管方面全面加強,實施了“長牙”的新環保法,推行了“壯士斷腕”的中央環保督察,但相對而言,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激勵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建立。生態環境領域的市場機制建立的前提也是要建立明晰的產權。除了礦藏外,其他自然資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生態產品的產權更是界限不清,這就要全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了產權后,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就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確定價格,并取得利潤。因為有利可圖,更多的企業就會更加自愿地投入于綠色發展中。此外還要通過綠色金融這個杠桿撬動更多資本進入綠色發展領域。讓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及其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成為老百姓“錢袋子”中的重要資產,那樣綠色發展的理念便自然而然地普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