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湖南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蔣蘭香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湖南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包括“生態強省”在內的“五個強省”目標。
高質量發展蘊含綠色發展,綠色發展需要綠色科技的支撐。湖南是綠色生態大省,“十三五”時期,我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科技創新支撐綠色發展的動能不強、生態環保壓力較大、綠色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十四五”時期應大力推動綠色科技創新。
綠色科技是有關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綠色基礎設施、生態農業等領域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的技術。廣泛運用綠色科技不僅可推進清潔生產、開發清潔能源、有效防治污染、實現資源節約,引領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推動綠色生活深入人心。我省高質量發展亟需構建綠色科技支撐體系,重點創新水污染治理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技術、生物質能源與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和綠色工藝、生態修復技術等綠色科技。
綠色科技創新需要“五鏈”深度融合予以推動,即以產業鏈為核心,創新鏈為抓手,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為保障,在“五鏈”有效嫁接、精準對接、相互連接、無縫銜接基礎上形成綠色科技支撐體系。
推動資金鏈扶持創新鏈。資金鏈是綠色科技創新的前提和保障。為此,應實施綠色信貸傾斜政策,金融機構重點支持大數據、生態、文旅、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生態農業、節能環保、低碳減排等綠色產業和綠色科技項目。建議我省學習沿海發達地區經驗,制定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計劃,構建政府及市場“搭臺”、企業與大眾“唱戲”的資本運作機制,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科技研發,形成市場化資金為主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把投資重點引導到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上來。
推動人才鏈保障創新鏈。綠色科技創新首先需要著力培養創新主體、提高綠色科技供給能力。我省應采取“引”“留”“育”三種方式打造高水平綠色科技人才隊伍:一是引才,將國外、省外高端綠色科技人才引進至湖南;二是留才,留住湖南綠色科技人才,避免“孔雀東南飛”;三是育才,實施綠色科技人才培育計劃,采取“計劃式”與“訂單式”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委托高校、科研機構培養多層次綠色科技創新人才,同時完善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
推動政策鏈激勵創新鏈。政策鏈配置屬于政府職責,各級政府應構建科技支撐綠色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制定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產業發展優惠、激勵政策,搭建綠色技術創新推介平臺,改進綠色科技創新評價體系,建立綠色科技引領的經濟、資源、環境“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和調控機制;深化綠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優化科技創新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綠色科技創新、路線選擇和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推動創新鏈嵌入產業鏈。為使綠色科技創新鏈有效融入產業鏈并發揮效益,政府與企業應分別擔任“搭臺者”與“跳舞者”的角色:政府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實現供需連接,既要考慮產業融通,也要考慮產業延伸;企業應緊密對接高校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同時與上下游企業構建良好合作關系,加速生產過程綠色化、智能化和可再生循環過程;政研企共同努力做大做強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綠色產業。
為推進“五鏈”深度融合,建議實施“綠色科技創新計劃+”行動,以項目帶動綠色科技的推廣與應用,提高綠色科技創新效益;構建市場化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立綠色技術協同創新機制、研發投入機制與信息化機制,建立綠色科技創新人才庫、信息數據庫和發布平臺,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勢,優化綠色科技創新供給;提高企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和發展綠色產業的積極性,加快綠色成果轉化。要用“綠色科技供應鏈”串起“綠色產業鏈”,拉動“綠水青山收益鏈”,推動湖南從綠色大省向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生態強省轉變。